虽说不愿投降,那也只是态度上的,屈突通不在长安能够依仗的守将只有另一位老臣卫文升。可卫文升清楚,李渊不是杨玄感,此次长安光靠他一个老头子是守不住的,索性就撒手不管了。
剩下的长安隋军的防御能力明显不如他们的骨头那般硬气。十一月初九,长安就被攻克了。
城破之后还有一个小故事,进入皇宫的士兵在东宫中,找到了李渊下令寻找的重点目标,代王杨侑。就在众人想抓他过去请赏时,一个站在杨侑身边的人严厉喝止了他们,“唐公所举义兵,是为了匡扶隋室,你们休得无礼”,这句话说得水平非常高,不但保护了杨侑,还给全了李渊面子。士兵们这才想起来杨侑好像不是犯人而是他们的‘主子’,都乖乖的守在门外不敢造次,等李渊来到东宫才将杨侑体面的迎出来,这人才哭泣拜谢而退。这位极尽忠义之事的人名叫姚思廉,是隋朝的著名学者,之所以做事情这么到位,乃因他是姚察的儿子,算是伴降世家。好在他陪杨侑比他爹陪陈叔宝要长脸一些,他的表现也给了李渊父子极深的印象,颇受看中,后来姚思廉成为著名的唐初十八学士之一,受世人尊敬。姚思廉的故事告诉我们,关键时刻说一句关键的话,有时候比跟对一个老板,更重要。
总体来说,李渊攻取长安还算比较顺利,不过也不是无代价。除了五子李智云等亲属被杀,他李家的祖坟也被人挖了出来。任何人被做了这么过分的事情都会很愤怒的,李渊也是人,他也需要砍几个人来发泄一下愤怒。所以李渊杀了阴世师、骨仪等,因为他们不但杀了他亲属、挖了他家祖坟,在攻城时抵抗的也最激烈(肯定会激烈抵抗的…),好在李渊没有扩大杀戮范围,一共也就砍了十几个,应该算是很克制了。
在这张必须死的十几个名单中,李渊偷偷的加进去一个人。要说这个人没有伤害李渊家属也没有挖李渊的祖坟,更没机会带兵抵抗李渊,不过他伤了李渊的心。原本此人跟李渊是同事关系不过有点不对付,李渊在太原筹备起兵时,他就想跑去告密。可惜他跑的还是慢了点,到半路上李渊已经起兵了,他转来转去就滞留在了长安。由于看这个家伙很不顺眼,李渊想着弄死他算了,反正十几加一也是十几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可李渊小看了这人的脑袋,那不是说砍就能砍的聪明脑袋。在临刑时,这一声“公兴义兵,欲平暴乱,乃以私怨杀壮士乎!”,简单的翻译过来就是李渊杀其他人还算是办公事,杀他只是加个‘私活儿’,不地道。此时办事地道不地道,对李渊还真是很重要的,行刑现场好多人看着呢,他这么一声喊,李渊还真不好意思下手,又不知如何解决,很是尴尬。李世民看这人是个人物,主动给李渊解围,将这人招揽到自己麾下,才把这事给圆了过去。
李渊不知道,他省下的这一刀,是他一生中最贵的一刀,因为他想杀的人,是李靖,而李靖还有一个别称:大唐第一军神。
这是一个将会创造无数战争奇迹,改变了未来近百年战争历史的男人。
关于李靖的故事我们后面还要详细介绍,他还只是一个刚从鬼门关溜了一圈回来的小人物,此时李渊更关心的是他的老对头屈突通。
仍被堵在潼关的屈突通,听到长安沦陷的消息,整个人都不好了。如今留给他的选择余地并不多,除了往东投奔洛阳,就是向李渊投降。其实这只是一个选项,因为他的部下多为关中人,对东去洛阳的意愿颇多抵触,而且即便到了洛阳以他丢失长安重要责任人的身份,怕是吃不了好果子的。所以经过一番挣扎之后,屈突通终于想通了,还是选择向李渊投降。
这中间出了很多故事,屈突通屡次表明立场,在主观上他还是愿意向隋朝尽忠,不愿意投降的。比如开始李渊派他家的家僮去劝降,被他杀了,又派他儿子屈突寿劝降,被他下令射箭逼退,屈突通还想东奔洛阳在桑显和的极力劝说下,才向洛阳方向哭泣拜谢,无奈选择投降。不过看似这么多因素支持屈突通‘无奈’投降,这个‘无奈’还是有水分的。
司马光先生在《资治通鉴》中没有直接评说屈突通的‘忠义’行为,倒是介绍了另一位小人物,他是屈突通的部将尧君素。尧君素在屈突通投降后,怒斥屈突通,愤然离去,回到河东继续抵抗。李渊敬他是条汉子,特地给他发一面免死金牌(经久耐用,品质有保障,不像明朝发了就死),劝他投降,可尧君坚决不同意,一直战斗到河东最后一粒粮食最后几个人也宁死不屈。想要为隋朝尽忠,屈突通完全可以学尧君素,但是他没有…这里不是质疑屈突通的人品问题,他只是不像尧君素那么钻牛角尖,做事情拿捏的分寸比较适度。
投降李渊这件事,是屈突通人生中一大污点,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。在不久的将来他不但有机会把丢的面子找回来,还将完成前半生所未有的荣光走上一个新的人生台阶。
后面的事情会很乱,也会更加精彩。
李渊夺取长安,不管是在影响或是意义上,都应是举国轰动的大事。可此事传播天下时,大家的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震惊。
而大家之所以会反应比较平淡,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,还有一位比一线男演员李渊更有吸睛能力的天皇巨星存在:李渊的便宜盟友,李密。
凭借两部历史大剧,一破而红的李密,是这期间最受各方势力侧目的新秀选手。虽说他出道时间不长,但表现却异常强势。因为他的进攻目标是洛阳。
在隋朝末期,洛阳的军事地位都比长安要高上那么一丢丢,李密占据了洛口仓之后,又拿下了另一座大粮仓黎阳仓,兵力一度扩充到二十多万,剑锋直指洛阳。而且李密部下甚至一度杀尽了洛阳城内,只可惜还是被打了出来,以失败告终。但李密与隋军的多次作战中,都是胜多负少,还经常是以少胜多,这从侧面也说明李密是很有机会把洛阳城拿下来的。所以前来投靠他的原隋军头目和义军势力不胜枚举。
而正当红的李密,也有他的烦恼,虽说进攻洛阳为他吸引了很多眼球,但他更想去的地方,其实还是长安。从战略地位上讲,长安是优于洛阳的,而且因为杨广偏心眼儿,大量精兵都被调到洛阳,李密每次打洛阳总是差那么一点才能打下来,而这‘一点’只有李密知道是个很遥远的距离。跟洛阳相比,守备空虚的长安应该更容易打下来,而且这也是他曾经极力劝说杨玄感的战略方针,打长安和打洛阳孰优孰劣,李密心里是很清楚的。
可李密坐到大哥这个位子上才体会到当年杨玄感的难处。
这段时间李密团队扩张速度太快,也导致他的集团内部出现很多问题。李密的团队是吸纳大量的小团队合并而成的,而这些小团队投奔过来大多是为了沾李密的便宜,想靠着这位能打胜仗的大神多捞点好处,基本上没什么奉献精神,而且大多都是山东人。他们对靠近山东的洛阳兴趣很大,对靠近山西的长安,兴趣泛泛,如果他坚持要去长安,可能他前脚刚走后脚手下这些小头目就纷纷。
李密的亲信手下柴孝和曾试着组织一支西进的队伍,凭借李密的名气,柴孝和很快拉起了上万人,看起来形势很好,可李密那里刚好吃了一次败仗,这支队伍瞬间就自行全部解散了,可见这帮人是多么不靠谱。所以李密只能打洛阳不能打长安。
当然,以李密的头脑,既然发现了这些问题,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,那就是扩充他的嫡系势力。
为此李密从所有来投靠他的队伍里,精心挑选了他认为最靠谱的几个人。这些人除了早就提到的王伯当,刚刚提到的柴孝和还有新加入的程咬金和裴仁基。
程咬金大家都很熟悉了,是一位非常可爱的福将,不但打仗是一把好手,搞关系也是很有一套,被李密挖掘出来后颇受重用,不过在目前还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事情,所以可以重点讲一下裴仁基。
裴仁基是隋朝老将,之前被任河南道讨捕大使,跟张须陀是一起合作的同事关系,可惜两人还没正式开始合作,张须陀就战死了。在张须陀战死之后,余部都转投裴仁基麾下继续跟战斗。裴仁基也确实是一位稳健的将领,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都很强,跟李密的交手过程中还让李密吃了几次小亏,一度让李密非常头疼。
不过裴仁基队伍里也有一个不和谐因素,像李渊身边的王威、高君雅一样,作为带兵的外派官员,裴仁基也被配发了一个监军御史萧怀静。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很讨厌的家伙,裴仁基在前面打仗,他在后面挑刺,想给士兵们发点补贴奖励,他也坚决不同意,有事没事就上书打小报告,让裴仁基烦的不行。大家在前线拼死拼活,没有好处也就算了,还得担心要被处理,最后裴仁基被逼急了,索性跳槽到李密那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