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7章礼制
为什么讲夏姬的故事要说这么多郑国的史料?
易曰:履霜坚冰至,其所由来者渐矣!郑国史料中最有名的就是郑庄公和夏姬这个女人。郑庄公所做的一切,为后来的春秋争霸开了一个头。自此以后,郑国(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地域)被詈骂谴责,连带河南这片地域都受到影响。何况一个弱女子夏姬呢,长的太美,改变了历史。
不对,只是加速了历史的进程而已,就算没有夏姬,吴国的崛起也是必然的。
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这样对“礼”的注解:“礼者,履也,所以事神致福也,从示从丰”。《礼记》篇中说,“祷祠,祭祀,供给鬼神,非礼,不诚不庄”。最初的“礼”源自对上天鬼神的崇敬,或者说是人与上天的关系。祭祀是一件大事,不能随随便便,需要一些规范,于是逐渐形成了“礼”这个东西。后来随着人群聚居的社会发展,“礼”又有了特别的意义。譬如荀子说,“人生有欲,欲而不得,则不能无求……不能不争,争则乱……故制礼仪以分之……”,荀子说这就是礼仪的缘起。
逐渐礼成为社会生活中规范人们行为的必不可少的规则,“定亲疏,决嫌疑,明是非”“君臣上下父子兄弟,非礼不定”,这时候“礼”成了社会生活中尤其强调等级,强调尊卑观念的存在。
礼的勃兴尤其是在西周以后,成为一种政治治理系统的工具,西周实行分封制,宗室宗亲、异姓诸侯得以分封,这样特别需要一种法律似的的规范来进行管理约束,礼制更加的系统化、精细化、政治化、甚至现在语境中的法律化,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可以说包含了现在观念中所有的“民法”“刑法”等的意义。
后来孔子克己复礼的政治理念,就是要恢复周礼,到了西汉,汉武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孔子的思想得以大行其道,乃至中国汉以后的历朝历代无不对孔子的“礼制”思想情有独钟,作为治国之方略,主流的价值观。
但是东周阶段,所谓的春秋战国,是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最独特最奇丽的一个阶段,“礼制”遭遇到极端的破坏,当然,这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,没有了礼制的限制,诸子百家,各种思想流传,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的极其热闹的局面。春秋战国时期,杂糅了中国文化各端,要研究中国的文化,春秋战国这个时期是必须要着重探索的阶段。
东周时期,“礼崩乐坏”,周王室的尊严受到严重挑战,周王的权威几乎丧失殆尽,列国相继崛起,“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”一变为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”,各国内部政治倾轧,纷争动荡,周王室也不能免,在权力斗争面前各自上演血淋淋的搏杀,父子相仇兄弟相杀此起彼伏。
礼制要求诸侯必须定期朝拜周王,且纳贡赋,事实上,连礼制集大成者的鲁国也并没有严格的去履行,春秋几百年,鲁国先后朝周王不过数次,鲁国尚且如此,更别论其他诸侯国了。周王沦落到尿壶般的结局,需要的时候就拿来用一下,粉饰下霸主的荣耀,不需要自然没有去理睬的,周王狼狈不堪,连三流诸侯国实力都不如,自然不会去主张自己那“王”的尊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