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齐
其时,齐国财政危机严重,国库空虚,国际形式严峻,礼乐征伐自诸侯出,各诸侯唯强者视听,各邻国之间倾轧战乱,面对老牌齐国更是俯视眈眈,各自意欲分一杯羹。桓公即位,任管仲为相,致力于改革,内政外交,军事经济,一改积弊,寓兵于农,相地而衰,对内鼓励商贸,对外尊王攘夷,管仲一变,齐国赫然大国,北退戎狄,南遏强楚,九合诸侯,称霸春秋。
二、秦
秦僻处西陲,不与中原交通,近邻强大的晋国,即便意欲插手中原,势不得已。于是穆公权衡天下,结好晋国,兵锋西向,求贤若渴,重用客卿“西取由余于戎,东得百里奚于宛,迎蹇叔于宋,来丕豹、公孙支于晋。“穆公改政,天子致胙,而“益国十二,开地千里,遂霸西戎”。
三、吴
晋楚争锋,晋国在楚国后方培养起一把尖刃,巫臣奔晋使吴,教导吴人弓箭兵车陆战之法,肆掠楚国边境,令楚国令尹疲于奔命,极大程度上牵制了楚国北望中原;楚平王后,伍子胥含愤投吴,协同孙武,五战破郢,昭王奔亡,伍子胥掘墓鞭尸一洗族灭之恨。
四、越
面对强势崛起的吴国,楚国疲惫不堪,于是效仿晋国,在吴国边境养成一个未来霸主越国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任用范蠡革新,一举吞吴压楚。
五、魏
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三国分晋,历史步入了战国时期。韩魏赵新生的诸侯力量,其中魏国最弱。魏国东有大齐,西有强秦,南有雄楚,北有悍赵。魏文侯思强,启用李俚,李俚切中魏国时弊,一举废止贵族世袭,选拔贤能,招募英才,“尽地力之教”,鼓励垦荒,允许土地私权,建立法律制度,颁布《法经》,实行法治,奖励战功。魏因李俚,战国一时称霸。
六、秦
卫人商鞅,重用在秦,商鞅变法,富国强兵,商鞅死,商鞅之政不息,于是一扫六合,天下一统。
天下汹汹,唯变者强,齐之管仲,一变而匡天下,秦重商鞅囊括八荒,勾践霸越,卧薪尝胆以吞吴,李俚在魏,一时战国之雄,燕有乐毅,思变而下齐城七十二;申不害变而兴韩;楚用吴起,国势兴隆。国人思强,明主求变,所谓穷则变,变则通,不外如是。
先看太史公的记述,在下:
悼王卒,子肃王臧立。肃王四年,蜀伐楚,取兹方。於是楚为扞关以距之。十年,魏取我鲁阳。十一年,肃王卒。
非常简略,岂止简略,似乎这短短的文字让我们感到南霸天如此的狼狈:国土丢失,被迫防御,接连遭到蜀国的侵犯,且丢失了“兹方”。又挫败于魏国。雄楚竟然如此不堪一击,要知道肃王的老子楚悼王在位期间,于是南平百越;北并陈、蔡、却三晋;西伐秦,诸侯患楚之强。
比较一下肃王悼王的在位政绩,前后不过十年之久,居然天壤之别,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,造成了楚国这样难堪的局面?
于是有人指出,楚肃王没有继承他老子的雄风,不仅楚国没有继续强大,反而变得懦弱不堪,连蜀国这样的小国都能骑到头上去。于是进一步指出楚肃王昏庸无能,思想保守,而且滥杀暴虐,种种批判。非也。
抛开楚肃王不说,看一下后世肃王之后的宣威时期。
楚宣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