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位三十年,行政谨慎,休兵息民,保持实力,洞察形势,抓住有利时机,也大力加入兼并战争的行列,攻城略地,开拓疆域,使楚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最强盛的局面,为楚威王和楚怀王在后来的争霸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楚威王:
大有作为,继承其父楚宣王救赵伐魏、开拓巴蜀的格局、灭越,泗水大败齐军,楚国的势力扩张到了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。此间楚国的经济、军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,疆域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张。
再回头看下宣威的老子、爷爷
楚悼王:南平百越;北并陈、蔡、却三晋;西伐秦,诸侯患楚之强。
楚肃王:悼王卒,子肃王臧立。肃王四年,蜀伐楚,取兹方。於是楚为扞关以距之。十年,魏取我鲁阳。十一年,肃王卒。
这样一比较,祖孙三代的执政,最差是肃王的十一年,这样就可以说肃王懦弱无能了吗?非也,恰恰表现出肃王的智慧。要知道悼王期间发生了楚国历史上最强劲的变法改革,悼王重用吴起,极大程度打击了国内觊觎王室的贵族,使得暗流涌动的各种反动政治势力得到削弱,使得楚国避免了三国分晋的恶果,至少将这种趋势打压下去,为楚国宣威时期的强盛复兴打下了基础。
可惜悼王早逝,随后吴起被害,变法之路戛然而止,虽然吴起的新政没有延续,但是国内政治局势稳定,尽管肃王时遇到外敌的侵犯,但是楚国大局不受影响。
比较的说祖孙几代,肃王看似疲软,实则不然,正是因为肃王没有急躁冒进,将国政理顺,才有了楚宣威时期的强势复兴。
楚肃王在位期间,蜀国来攻,失兹方,后魏国来犯,接连失利,肃王给人一种懦弱无为的印象,真的是这样吗?这要追溯到悼王在位时的政治局势。
悼王在位,启用吴起,厉行改革,最重要的针对目标是国内的贵族,即王室的旁支政治权利系统。要说这事,还得继续往前追,那就是悼王的老子声王。声王死于盗杀,这是楚国历史上的悬案。一切矛头指向国内贵族,当时的国际局势,三国分晋,天下乱纷纷。楚悼王前瞻远见,知道国内的贵族势力渐渐壮大,恐成尾大不掉之势,于是任用吴起大兴变法,旨在削弱越来越压迫王权的贵族力量。
可惜楚悼王突然死去,令楚国如火如荼的改革停滞,吴起也受到了贵族势力的打击。“楚悼王薨,贵戚大臣作乱,攻吴起,起走之王尸而伏之。击起之徒因射刺起,并中王尸。”在这种背景下,楚肃王即位。初即位便面临极其棘手的局面,如何应对国内贵族势力的反扑?
“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,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”
“荆国之法:丽兵于王尸者,尽加重罪,逮三族。”
也正是这次国内的血雨腥风,使得悼王时期建立的大好局面萎缩,那么悼王必须如此吗?没错,肃王必须要完成悼王在位时期的任务——压制公族势力,加强王权。悼王时,迫于威严,国内各派势力尚能聚集一致,这也是悼王时国力雄壮的重要原因,也才有“南平百越;北并陈、蔡、却三晋;西伐秦,诸侯患楚之强”的新兴局面。
肃王肯定知道其中的原因,但是如果放任吴起事件,对贵族力量不予打击,那就等于承认悼王的改革是不成功的,是失败的,是不应该的。诛杀“辱王尸”者,势必整体上让国家暂时处于动荡之中。到底要迁就反动力量,还是壮士断腕,长痛不如短痛呢?肃王选择了后者,铁腕肃清这次事件中的贵族参与者。“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,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”
国内的动荡引发了国际上的连锁反应,楚肃王隐忍求安,尽管面对国际上的不利,楚肃王没有组织力量向外扩张,采取了守御态势。这也是我们在太史公《楚世家》中看到的:
肃王四年,蜀伐楚,取兹方。於是楚为扞关以距之。十年,魏取我鲁阳。十一年,肃王卒。
于是有人批评楚肃王将楚国带到一种懦弱不堪的地步,完全没有了悼王时的霸气,而这仅仅发生在数年之间。最为主要的是吴起的新政得到废止,也就是说肃王没有将吴起的政策延续,在楚国而言这不是一次彻底的改革。
即便如此,吴起的变法起到了稳定王权的重要作用,使得楚国宗室集权得到加强,付出的代价也很大,这次政治事件诛杀了许多权贵,影响到国家整体的气运,肃王只能暂时隐忍,休养生息。正是因为楚肃王的貌似苟安,给了楚国上下休息的机会,才有了后来楚宣威时代的强盛复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