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史公笔下的楚宣王平平无奇,记述过程中,反复强调国际大局,宣王时期,秦齐韩魏赵列国之强。宣王在位三十年,似乎无可记者。事实上我们再加以简化,关于楚宣王的记录,不过是三十年,宣王卒。
宣的谥号,本就是一种美谥,褒扬意味浓厚,而从历史看,享有“宣”字谥号的一般为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中兴之主。可以比较下关于谥号“宣”的意义:圣善周闻曰宣;施而不成曰宣;善问周达曰宣;施而不秘曰宣;诚意见外曰宣;重光丽日曰宣;义问周达曰宣;能布令德曰宣;浚达有德曰宣;力施四方曰宣;哲惠昭布曰宣;善闻式布曰宣。看上去非常的美好。
至少我们可以判断,在楚宣王执政的三十年,楚国是处于一种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,国内安宁,对外不受辱,差不多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局势。
首先,宣王承自肃王,往前看是悼王,悼王时任用吴起变法,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内贵族对公室王权的压迫,这使得楚国往后几十年近百年没有受到国内政治的动荡,从这个意义上说,楚悼王的功绩非常大,影响了后来楚国近百年。到了肃王,利用吴起遇害的机会,打击贵族势力,当然反面的作用便是国内人才方面暂时处于一个断代或者断层,但是国力并没有削弱。肃王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,休养生息,隐忍求安。
看上去肃王的十一年不算光彩,常常受到外国势力的侵犯,但不至于伤筋动骨,也正是肃王在政治上的谨慎,为宣王时期乃至威望时期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。楚国历史上宣威时期可谓达到强盛的巅峰,无疑这是悼王肃王父子的为政结果。
楚宣王时,已经是战国时期,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各国间恃强凌弱,唯力是强,争霸的局面早已远去,而兼并战争如火如荼。楚宣王即位后一方面继续在国内改革,积聚力量,一方面把握有利时机也参与到兼并战争中去。
楚宣王十二年,楚伐魏。十六年,伐魏救赵。二十六年,二十七年,灭亡陈、蔡。
客观的说,楚宣王的一系列政策应该说还是借鉴了吴起的东西,尽管吴起在悼王死后被国内贵族势力攻杀,短时间内肃王没有继续铁腕改革,而是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办法,安抚内部贵族势力,毕竟国家的运作需要人才,实际上王权公室已经大大增强,到了宣王基本上开始慢慢恢复吴起的一些做法,这使得楚国经济蒸蒸日上,国内又平稳,才有了宣威的巅峰。
荆宣王就是楚宣王,楚地自古也被呼为“荆”,故而言之。
昭奚恤,昭氏,名奚恤。战国时楚令尹、封君。封于江,因称江君,掌握楚国军政大权,位高禄重,敢于直言,在诸侯间颇有声望。为此,仕于楚的魏人江乙向楚宣王屡进谗言。他不为所动,仍进谏如前。
昭奚恤是位名臣,要单独拿出来说一说,据说江乙讨厌昭奚恤,应该是昭奚恤在国际上的声望很高,宣王有点吃醋,而江乙借此说些昭奚恤不三不四的话。但是看起来很好玩,江乙也不是那种坏的不行的人,也没有做出很不好比如陷害忠良的事,只是喜欢迎合宣王说些有趣讨喜的话,然后拐弯抹角的贬低下昭奚恤。
“狐假虎威”这个成语故事就是来自江乙的口吐莲花,说得非常漂亮,很幽默,很值得玩味。当然江乙在这里讽刺昭奚恤,或者说给宣王面子上加点粉,让宣王开开心,也不错。从说话方法上来说很妙。这即是所谓的讽言,借助类似的故事,把要表达的东西藏在里面,听起来很愉快,又非常舒服,而且不得罪人,听者自己去琢磨。假如我是昭奚恤,听到这些话,也只能是微微一笑,并不那么讨厌江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