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把江乙的舌绽莲花表达一下:
楚宣王问群臣,说:“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昭奚恤,果真是这样的吗?“群臣无人回答,江乙回答说:“老虎寻找野兽以便吃了充饥。捉到一只狐狸。“狐狸对老虎说:'您不敢吃我,天帝派我掌管森林中的野兽,如果您吃掉我,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。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,我在前面走,您跟在我的后面,看看群兽见了我,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?'老虎信以为真,就和狐狸同行,群兽见了它们,都纷纷逃跑,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,以为是害怕狐狸。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,大军百万,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。所以,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,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,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。“
是不是很有趣呢,就算江乙借机骂一下昭奚恤,想来昭奚恤会哈哈一笑,感叹这家伙的语言艺术,并不放在心上去。甚至觉得宣王身边就需要这样的人来宽心舒怀,又不妨碍昭奚恤在政治上做事,宣王那又得江乙的话来揶揄下昭奚恤,彼此欢愉,蛮不错的。
不可否认,楚宣王赶上了一个好时期,国内安定,没有压迫到公室王权的贵族势力,国际上各忙各的,新兴诸侯韩魏赵频繁的跟周边国家发生冲突,楚国四围相对比较安静,没有外部的威胁,又有贤良的大臣辅佐,乐得享成。宣王在位三十年,没出什么乱子,似乎看上去也没什么大的建设,大体上就是顺其自然,休养生息,时机对了便出兵出去转一下,看哪个破小国家,顺便收纳收纳,比如陈蔡之流。总起来国家向上,一片鼎盛气象,史称楚宣中兴。
他就是妇孺皆知的“狐假虎威”中被影射的主角,楚国令尹昭奚恤。讲故事影射他的是江乙,下面细说。令尹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,掌握军政大权,是楚国非常重要的官员。
后世史料中关于昭奚恤的记载,多半表现他的睿智与忠良,昭奚恤颇有楚国文王时令尹子文之风。楚国贵族有三闾大夫的说法,“三闾大夫“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,:三闾之职,掌王族三姓,曰昭、屈、景。三闾大夫是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。“昭”、“屈”、“景”三族,都是楚国王族的分支,昭奚恤便是“昭族”中的杰出人物。
故事的原文很长,来自刘向的《新序》。这个故事充分表现了昭奚恤对“国之宝器”——良臣的理解,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,又向秦国展示了国之兴衰在乎贤能良臣的楚人信念,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案例。
简要记述故事如下:
秦国自恃强大,想伐楚,然后派使者前往楚国试探虚实。使者在楚国得意洋洋,希望看一看楚国的国宝。宣王一听,问大臣,我们倒是有些宝贝,和氏璧,隋侯珠,这个算是他们说的国宝吗?大臣都没有主意,感觉秦人来者不善,不单纯是为了欣赏国宝而来,不知如何应对。
昭奚恤站了出来,表示国之宝器在贤臣,不在珠宝玩好之物,愿意承担接应使。昭奚恤马上安排人建筑观宝台,邀请秦使上台观宝,并分别安排国内重臣一一列坐台上:客欲观楚国之宝器,楚国之所宝者贤臣也。理百姓,实仓廪,使民各得其所……为国家达成这些的都是我们国家的国宝,他们就在这里,若怀霸王之余议,摄治乱之遗风,昭奚恤在此,唯大国之所观。这话说的慷慨铿锵,充满大国气象,你们要是讨论称霸天下,有我昭奚恤在此,恳请观宝吧。
秦使者反,言于秦君曰:“楚多贤臣,未可谋也。”遂不伐。
若怀霸王之余议,摄治乱之遗风,昭奚恤在此,唯大国之所观——这就是昭奚恤,不卑不亢,维护了国家尊严,使得强秦不敢忽视对待。有昭奚恤这样的良臣,才是楚宣王得以中兴的国家砥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