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?”寇准瞧了寇延一眼,皱了皱眉头,有些不悦的说道:“休要胡闹,我等谈论的都是些国家大事,你哪里懂这些,在一旁虚心听着就是。”
寇延面色一怔,他为什么非要来参加宴会?就是因为他觉得,在这么多同僚面前寇准才会耐心听自己说话。
可没想到,还是很不给面子啊。
好在他旁边的晏殊开口说道:“刚刚我同二公子讨论时政时,受益匪浅,自认为这二公子定是有些真知灼见的,不若寇相公听一听如何?”
“什么?他寇延和你晏殊讨论时政,还受益匪浅?”这话打死寇准都不信。
不过这个时候,一旁的丁谓也起身劝道:“我瞧着二公子应该会有些想法,寇相公不妨让他说来听听吧。”
“是啊,寇相公不妨让郎君讲讲吧。”除了寇延的姐夫王曙外,其他人也纷纷附和。
瞧着众人都替寇延说话,寇准也不好做的太过,只好强忍着不悦,不耐烦的说道:“那就说来听听吧。”
得了父亲应允,寇延忙站起来施了一礼,便直接开口说道:“关于陕州灾荒,刚刚诸位长辈讲的救荒办法让我受益匪浅,于是我刚刚私下总结了几点,认为此次救荒可由朝廷出面,实施赈粜、赈贷、赈济三法。”
何为赈粜(tiao)、赈贷、赈济?
简单来说。
赈粜指的是,低价出售赈灾粮食。
赈贷指的是,有偿借贷给灾民种子。
赈济指的是,无偿施舍给灾民粥。
当然,这三法其实并不是寇延总结的。
毕竟寇延前世只是个喜欢读些史料的私家侦探而已,哪里懂得赈灾啊。
说白了,他不过是照抄南宋董煟写的《救荒活民书》罢了。
作为当时的南宋第一书,这本书就算在后世都有借鉴意义,更遑论在北宋了。
果然……
在寇延提出这三个荒政之法后,众人皆觉得耳目一新,有了很浓厚的兴趣。
坐在寇延斜对面的给事中王曙,也就是寇延的姐夫,都忍不住问道:“关于这三法,你能否仔细讲讲?”
“好。”虽然王曙一直对他有偏见,但寇延还是毫不犹豫的点点头。
因为这对寇延来说毫无难度。
毕竟这本书拢共就三万多字,凭借寇延惊人的记忆力,他早就已经倒背如流,烂熟于心了。
而且在寇延的讲述中,他识趣的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,只是把《救荒活民书》挑着重点,简略背诵了一遍。
比如赈贷一般多是在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阶段,而赈济和赈粜则要在赈灾日常中,相互配合实施等等…
寇延都是直接生搬硬套。
而这样做的效果也是惊人的。
比如王曙……
王曙听完寇延的长篇大论后,已经彻底的沉浸其中了。
等到寇延说完后,顾不得之前的成见,忙虚心问道:“旁的好说,这放贷之事牵扯太广,若是百姓无力偿还,纷纷赖账,该当如何?”
寇延道:“这个好说,朝廷可以在各州府兴修水利,以工代赈。”
说到这寇延又详细解说了一下以工代赈的好处。
一来,若是百姓无力偿还者,可以充为劳力,抵消工钱,偿还欠款。
二来,兴修水利,还可以缓解灾情,应对干旱,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。
三来,若有流民,也可吸纳其中,不必非要厢军收容,导致冗兵。
可谓一举三得!
“郎君大才,好一个一举三得!好一个荒政三法啊!”寇延这番话说完,知制诰晏殊,忍不住出声赞叹。
在场都是对赈灾有些了解的人,能人异士他们也见过不少,可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能把赈灾这样系统的讲清楚。
听了寇延的话,众人都深受启发。
就连寇准也神色微变。
他没想到,今日这寇延竟能说出这番话,虽说细微之处还需斟酌,但亦是让他出乎意料。
“寇相公,二公子果然是真知灼见,对赈灾有自己独到见解,您家教有方,丁某佩服啊。”
丁谓不失时机的在一旁拍马屁。
“是啊,二公子大才,若是稍加引导,日后定然是治世之能臣啊!”
李迪也在一旁很是真诚的说道。
其余众人也纷纷附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