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公有三个儿子,宣公、成公和穆公。德公去世,宣公接班。当年(公元前675年),赶上了周王室宫廷政变。周惠王很贪婪,没有遵守原来的封地约定,强抢大臣们的土地,又没有实力支持自己的行为,引起了大臣们的反对,就联合王子颓政变。卫国和燕国为了不为人知的私利联合攻入周,赶走周惠王,拥立王子颓为王。王子颓很颓废,没过多久,忠君爱国的郑伯、虢叔又杀了王子颓,迎回周惠王。
秦宣公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。周王室宫廷政变的时候,就有人建议以勤王的名义起兵,拥护周惠王,夺得一份发展的机会。秦宣公不那么想,认为时机不够成熟。虽然都不拿周当回事,但万万不可取而代之,天下正统尚在。勤王拥护周惠王的最终目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。周惠王强抢大臣们的土地本身就是不义,和王子颓的政变也是周王室的家事,自己疏不间亲,不干涉没有坏处,干涉了也得不到应有的好处。
后来,历史证明了秦宣公的远见。发达起来的齐桓公找机会收拾了作乱的卫国,还借机联合多国干涉周王室内政,拥立公子姬郑为嗣君,郑国也参与了。周惠王指使郑国联络楚国,自己联络晋国,意图反对。齐桓公先发制人,派兵打郑国,郑国屈服,周惠王的计划破产。郑国也终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。
秦宣公为秦国赢得了宝贵的四年和平发展的机遇。励精图治,慢慢壮大,终于与晋在河阳开战,胜利获取河南孟县以西的地盘,蚕食了东进的第一口。原来,秦国都是在和西戎作战,为的是稳定大后方,现在时机成熟,开始了东进。这标志着秦国开始在国际大舞台上一展身手。
公元前664年(12年),宣公死,9个儿子没能接班,弟弟成公按照老爹德公的作法取得最高权力。别人认同不认同没关系,谁干跟谁摇尾巴的梁伯和芮伯又第一时间赶来捧场子。成公干了4年(公元前660年),也死了,正常不正常不知道,反正7个儿子也没能接班,王位落到了成公的弟弟穆公手里。秦历史上有作为的王终于有了机会一试身手。这个时候,东方的齐桓公正奋发有为,整合周边,凝聚力量,打下山戎辽宁和河北北部一带,驻军孤竹,也就是现在的秦皇岛卢龙县一带。
秦也不是天生的胜利者,作为后起之秀,前期走的很艰难曲折。齐先天基因好,经济发达,实力很快发展起来。晋国是老牌的大国,底子比较厚,一直势不可挡,除了内乱。秦初生牛犊不畏虎,乱拳打死老师傅,没有约束,想咋干就咋干。秦穆公甩开膀子,开始大展鸿图。
公元前659年(秦穆公元年),秦穆公亲自率兵攻打茅津,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平陆西边茅津渡,一战即胜。得位不正,不得不用战功来转移人们的视线。
一晃经年,穆公为了稳固地位,以小胜赚声誉,以内控树威严,一心扑在内政上,苦练精兵,发展经济,注重民生,研究科技,秦穆公有了自己的小家底。
公元前656年(秦穆公4年),秦穆公又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,娶媳妇。人大了,一般都要娶媳妇。可人家娶媳妇娶得是千年之喜,秦晋之好就是这两个国家外交友谊的经典流传。秦穆公娶了晋国的公主,太子申生的姐姐。为啥?晋是周最近的,也是最亲的,势力想当年也是很强大的。秦晋之好是秦抱人家晋的大腿。联姻也是势力的一种。与欲取之必先与之,秦穆公打得一手好算盘。
这一年,大佬们正意气风发卖力的表演。齐桓公小国看不起,打得就是大个,战略上是取强争弱,开始打楚国,一直打到了邵陵,也就是召陵,现在的河南郾城一带。
在齐国壮大,秦国雄起的时间段内,最老牌的强国晋国没有发现世界已经开始发生变化,没有战略性的想法,按部就班的过着自己悠闲地生活。公元前655年(5年),晋献公又贡献了两个个成语-唇亡齿寒和假道伐虢,先后灭了虞和虢两个小国家。这个故事很流传。因为弱者不互助只有灭亡,但偏偏为了私利而不互助。虞虢如此,其它六大强国何尚不是如此?不过是这两个小国更典型,以此千古流传。说得是晋想打下虢,中间隔着虞,虞虢是同姓的兄弟国家,用山西潞城县生产的玉壁和山西吉县出产的良马贿赂虞,说借个道就给你这么多好东西,虞一看,买卖合算,让条道就能赚钱,行,大大的行,于是灭了虢后,回来路上顺道又灭了虞。虞和虢分别在山西平陆和山西平陆东北、河南陕县。邻居相近,兄弟不亲,被晋一举拿下。谋略在春秋战国时期充分展现魅力,不关亲情,只在利益。为了一小点利益丢了更大的利益,连命都没了。
两个不起眼的小国没了就没了,除了一个成语就没再留下什么。小事里有大人物,俘虏虞君的时候顺手带走了一个大夫。不稀罕,大有大国的身份,嫁妆不能少,送一堆奴隶过去待候。这个奴隶里面就有这个原来的大夫。
因为秦晋之好的原因,一路漂泊,大夫远到秦国,无人理睬,不甘心终生为奴,逃到楚国边境城市宛,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南阳。运气不好,鬼鬼祟祟的样子很惹人怀疑,以为是间谍,被人抓了起来。
大人物不自然就会流露出与众不同。巧不巧的,这大夫的名声传到了秦穆公耳朵眼里。秦穆公励精图治,正想大展鸿图,苦于没有贤人相助。就想把大夫要回来,又怕楚国知道意图不肯放。索性采取了一种手段,奴隶的身份用奴隶的方式解决,想用5张黑羊皮换回大夫。楚国一看,70多岁的老头了,留着也没有用,没必要得罪人,行喽!
这个原来的大夫就是赫赫有名的百里奚。
奇怪不奇怪!厉害的人物为啥会留在虞,要么是出生故国,要么有恩于己,不得已报恩。又为什么不劝虞君不借道,要么不听劝,要么说了不算,结果一样。又怎么让秦穆公能听说自己的名声,要么自己采取了好办法,要么是让晋国的公主秦穆公的夫人知道了自己能干,给自己留了一个机会。又为啥晋、秦、楚原来都不知道百里奚的本领,要么英雄无用武之地,要么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,只能这样介绍,别人都不缺人才,没拿他当回事儿。
有才需要能用的地方,不用就是无才。
秦穆公和百里奚开始了一场经典的君臣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