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观
岁初二病了。
开始只是没有精神,不爱吃东西,后来就干脆连动也不动一下,一整天都趴在他的小垫子上发呆。
岁初二这毛病每年春天都会犯一次,往常度过春天也就一天天好了。
今年眼看着春天已过,杏树枝头都长出了指甲大小的杏子,岁初二依然无精打采,饮食不思。
该看的医生都已经看过,该做的检查都已经查过,狗粮口味也给他换着花样准备了,它却依然每天怏怏恹恹,趴在那里一动不动。
眼看着它好不容易才长起来的一点肉又要消回去,这几天孟梁观干脆把公司的事情都暂缓,专门在平安居陪他。
孟梁观已经把平安居又买了回来,别人在这里时做过的改变、留下的痕迹都已经清除,花园、房间都维持着她离开前的样子。
从三年前开始,孟梁观就带着岁初二住在这里了。
岁初二刚来清城的时候跟孟梁观那段时间的状态几乎一样,每天病病恹恹,生无可恋,七情尽失,不喜不怨的,对孟梁观也就没有心情和精力再虎视眈眈见面就咬了。
两个同病相怜的动物在一起相处了大半年,互相扶持着走过来,竟然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,感情也好了起来。
这几年,孟梁观的睡眠依然地不好。
前年的时候他皈依受戒,老法师说他心火太旺,赐他法号淼空,希冀以法海之水浇熄他心头之火。
有一段时间他一直住在寺庙里,跟那些修行的人学会了参禅打坐。
于是,他又把平安居买了回来。
平安居安静,每到夜定,于清风明月之时,修竹疏花之间,坐于平安居的轩窗之下,内心如如不动,方可有片刻安宁,一旦被杂声搅扰,神思稍纵,就又辗转难眠。
所以,他不大喜欢别人来这里。
他没有请住家保姆,只请了钟点工按时过来打扫卫生。
花园里的花木则由他自己照顾。
为此他还特意购买了有关花园打理的书籍,一边学习一边做,练习了几年,自诩护理花木的经验可媲美专业园丁。
他一直都按照岁初晓当初做出的造型和样子对花园进行着管护,增删减补,妄想把一切都掌控在本初。
只可惜,他控得了空间,却控不住时间。
眼看着她亲手栽下的那几株杏苗也已经撑起了蓁蓁绿伞,叶隙间的青杏也一年比一年稠密,他有时会站在那里怔上好久。
还记得那一年在金湾,她栽下了一棵小杏树,认真仔细地呵护了近两年,才结了几枚果子。
果子成熟的时候,她小心翼翼地摘下来,又放在房间里跟苹果一起酿了两天,觉着酸味已经酿尽的时候,她郑重地泡了一壶茶,烤了几枚小饼干,再配上那几颗杏子,想给自己来一个惬意的下午茶。
那天他好口福,应酬散后,他趁着下午会议间隙跑回来拿一份文件。
拿了文件要走时,透过窗户就看见了花园里杏荫下的她。
那天她穿着一条白色的长裙,裸着洁白纤细的小腿,躺在她最爱的那把躺椅上,正悠悠地晃着她的脚丫在听京戏。
他走过去的时候,她的小音响里正唱到:“怕流水年华春去渺,一样心情别样娇……”
她当时正捏了一颗杏子咬在嘴里,一感觉到头顶阴影就立刻睁开了眼睛。
她怔怔地看着突然出现的他,嘴里的那枚杏子就忘记去咬。
他松了松领带,拈起一枚杏子,问她,“酸吗?”
她嘴巴里咬着那枚果子,摇了摇头,“不酸。”
他信了她,一口咬下去……
等看见他上当,她才连忙吐出来,冲了一口甜茶,笑着跳起来就想跑。
他把人拉住,低头就把那块杏肉度进了她的嘴巴里。
那天他把她按在她的躺椅里亲吻,直亲到她娇娇地抱着他,不肯再放他走。
他到现在还清晰记得,头顶的树影斑驳地落在她的脸上,像是给她戴了一层轻薄的面纱。
她的身子又软又暖,唇瓣带着点杏子的微酸和甜……
半夜的时候,起风了。
雨很快到来。
孟梁观修完那架木香以后,身上就已经湿透,无奈只能收工。
他冲了一个热水澡,换了一身干爽的家居服,又给自己泡了一壶萍菊疏风茶。
茶水是用浮萍、菊花、生姜加冰糖泡制而成的,可疏肝散热。
这个方子还是她教给他的。
她落了一本笔记在金湾,上面详细地记录了几十种她自己调配的对应四时的茶饮配方。
每一款的配方都详细标注了茶饮的功效,冲泡方法以及对应时令。
他不需要费脑,只消按照她绢细字体下的指导,就能泡出一壶好喝的茶水。
她在旁标注:萍菊疏风茶忌冷饮。
所以,这样的春雨寒夜,暖暖地喝上一壶,可驱寒暖身。
孟梁观拉开正对客厅的那扇推窗,端了茶盘过去。
廊檐下,雨已成帘。
他盘膝坐在蒲团上,看着半夜的雨,慢慢地喝一杯孤独的茶。
身后脚步轻响,岁初二走过来,依偎着趴在了他的腿边。
一点一滴,一场雨。
一人一狗,一孤楼。
孟梁观抬手摸了摸岁初二的大脑袋,它却把耳朵一摇,从他的掌心脱掉了。
岁初二返回房间,很快又回来,嘴里就衔了一个相框。
它把相框往孟梁观的身边一放,然后就那么睁着漆黑的眼睛望着他。
那是她的照片。
几年前他向欧阳求来的。
她坐在躺椅上看书,身后是繁茂的植物。
他洗了出来,一直放在自己的床头。
孟梁观拿过相框,借着一点雨光,用目光轻轻抚摸着她的轮廓。
许久,他黯然出声:“你想她了?”
岁初二往他脚边一趴,呜地叹了一声。
孟梁观仰起头,闭上眼睛,一滴雨还是被风吹着落在了他的脸上。
他喉结滚了几滚,紧着嗓子说:“我也是……”
千里之外,她的坟前,请不要下雨。
她一个人,太冷。
第二天,梁丽华来到平安居时,雨已经停了。
院子里雾气袅袅,檐廊之下,一人一狗,人的头发上睫毛上,狗的皮毛和胡须上,都是露水。
两匹动物,快要把自己水化了。
孟梁观听见声音,睁开眼睛看见是梁丽华,他笑一下,解释:“昨天晚上打坐,竟然就这样睡着了。”
他说着话,却没有起,等梁丽华提着饭盒走进房间,他才揉着已经僵直的腿,扶着岁初二站了起来。
梁丽华给孟梁观放了泡澡的热水。
等他洗了澡换好衣服下来,梁丽华一边收拾着早饭,一边问:“初二好了吗?”
“还没有,”孟梁观帮妈妈摆着碗筷,“还是不爱吃东西。”
梁丽华把早餐摆好,坐下来陪着儿子吃饭。
她一边剥着鸡蛋一边说:“你爷爷去世前是立下遗嘱的,说等他去世以后,要回老家安葬。”
梁丽华把剥好的鸡蛋递给孟梁观,“是你爸爸不同意,认为咱们家都已经离开那里几十年了,你更是连在那里住都没有住过,没必要非得让爷爷回去,以后清明祭扫都不方便。所以,一耽搁就到现在。”
孟梁观默默吃着饭,听妈妈说话。
他知道,爷爷之所以到现在都没能入葬老家祖茔,还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他。
梁丽华不让人再提溪山,孟寻海就借着这个由头一直不肯把老爷子送回老家去安葬。
梁丽华又说:“这段时间你爸爸总梦见你爷爷骂他,他自己心里也不安起来。”
她叹口气,接着说:“所以,他现在也已经同意送你爷爷的骨灰回祖籍安葬了。”
孟梁观点点头,说:“我没有意见。”
梁丽华看着他,“我知道你没有意见,我是想着你爷爷平时最疼你,由你把他送回去,会比你爸爸送更让他高兴。”
叮的一声轻响,孟梁观手中的瓷勺碰到了碗沿儿。
他垂下密长的眼睫,默默吃粥,没有说话。
梁丽华没动声色,扭头看着还在厌食的岁初二,说:“初二也出来三年多了,该回去看看了。”
孟老爷子回老家溪山安葬的消息不胫而走。
当天前来祭拜、帮忙的人很多。
孟氏在当地是大族,子孙昌盛。
村中族长帮忙,把老爷子的安葬仪式办得风光却不张扬。
仪式办完,孟梁观在云水县酒店请族中人吃饭。
酒宴很热闹,吃到下午两点多,孟梁观准备回清城时,才发现岁初二不见了。
自从回到云水县这几天,岁初二诸病全消,吃喝睡都趋于正常。
孟梁观忙着爷爷的事情,无暇旁顾,岁初二就乖乖顺顺地跟着那些小孩子玩,偶尔被熊孩子扯了耳朵也不生气。
看它那么乖,孟梁观就有些忽略了它。
现在它跑了,小武他们着急去找。
孟梁观知道,岁初二唯一可以去的,就只有那个地方。
小武大概也知道岁初二去了哪里,只说让孟梁观安心等在酒店里,他们一定会把岁初二给找回来。
孟梁观默了默,却说:“一起去吧。”
岁初二那家伙脾气怪,它心情好的时候,揪它耳朵都没事,一旦心情不好,就连孟梁观都不理。
他猜着,一旦岁初二到了那个地方,心情绝对好不了。
他如果不去,就是小武他们找到它,除非把它敲晕,否则不可能带得回来。
孟家祖籍村子跟溪山距离三十公里,相当于自东向西,纵穿整个云水县。
三十公里的距离,也只是二十几分钟不到的车程。
让孟梁观没有想到的是,他的车子还没有进入溪山镇,镇上已经有人知晓。
街口上,锣鼓队两排列开,欢迎的条幅高高地挂了起来,镇长竟然亲自带队来迎接他。